|
【本贴的原帖在“2010经济分析-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”一贴中。我对中国经济分析的文章,基本上都发表在其中,以保持思维的系统连贯性。 这篇帖子是在2011年1月14日的时候贴出的,今天把它单列贴出来,是因为“对2011年1月20日 Shibor(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)上涨的联想”(也是从“2010年经济分析”帖子中单列出来)引起关注,并且反馈比较多。 “联想”的背景,就是本帖的文章,能够整体表达我对2011年经济的总体预期。 需要说明的是,本帖的基础,也是在“2010年经济分析”的基础上形成的。】2011的 波澜壮阔
历史就像一幕幕的大戏,以情理之中的方式开端,以意料之外的方式结束。 2009年是大戏的序曲,刚刚形成一个开端;2010年。时代的大幕开始徐徐拉开,追求享受的人们开始看到部分的场景,开始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;2011年,“波澜壮阔”的场景开始展现在人们面前,为以后的磅礴进程作出强有力的铺垫。 2010年的“由奢入俭难”,是因为人们在心理上难以放弃过去的“美好时光”。 当人们“没有”的时候,可以平心静气地继续“没有”的生活;但是当人们“得到”之后,已经形成自然而然的生活习惯,这时候再“失去”的话,就开始面对难以克服的心理障碍。 不过,历史潮流无法抗拒,能够提早收缩战线,主动“由奢入俭”的人们,在克服了心理难题之后,生活就会变得相对容易;而在仍然追求奢侈享受的人们,将经历被生活压垮的难题。 打个比方,一支箭射向蓝天之前,首先需要拉满弓,积蓄箭发射的力量。 而人生也是一环扣一环,进行“由奢入俭”的行为,只是主动为新的时代提前做好准备。 当“波澜壮阔”历史开启的时候,做好准备的人们,将更有机会在磅礴的历史进程中生存下来。 而只考虑眼前利益的人们,拒不做出改变,将来只能被动对付变化,被历史的大潮所淹没。
2010年,经济以情理之中的经济火爆局面开场,然后以情理之中的“经济增长”结束,没有一丝悬念。 根据统计数据,201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(GDP)应该能够达到10%,因为这已经是很最保守的数字了。 从各种数字来看,中国仍然处于一片欣欣向荣之中。 从推理来说,这些数字应该是比较准确的,毕竟现在已经进入21世纪,统计局的计算都用上了电子计算机。 随着电子计算机越来越强大,统计局的准确率应该比50多年前的误差要小很多。 50多年前,由于各种度量衡不很准确,所以误差大了点,在实际亩产几百斤的情况下(很多地方颗粒无收),出现了亩产几万斤、十几万斤的数据,误差上百倍到几百倍,最后饿死了几千万人。 那么,国家吸取这个“教训”,通过计算机的大规模应用,让各种数据的误差更小,误差不会再发生了。所以,GDP一如既往地按照8%这个关键“底线”指标,实现“稳健快速”增长,也在意料之中。 而能够实现这种长期的“稳定”增长,一方面跟银行的发钞数量紧密相关,另一方面国家统计局的计算机功不可没。 而且,统计局计算机的强大在于,不论所有的中国经济数据,都能够通过“精确计算”当中,实现预期的经济增长。 比如说,根据中国人们银行的数据,2009年12月末,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(M2)余额为60.62万亿元,与2008年同比增长27.68%。 那么,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, 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(GDP)比上年增长8.7%。 到了2010年12月末,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(M2)余额大约为72万亿元,与2009年同比增长不到20%。 而2009年中国的GDP增长,大约保持在10%左右(统计数据尚未明确)。这样的数据表明中国统计局计算机的强大:1、增长幅度高度稳定,不论是2009年印钞将近30%,还是2010年印钞不到20%,虽然印钞的数额发生巨大变化,但是中国统计局的计算机都能够让GDP“稳定增长”,处于8.7%到10%左右;2、对印钞和GDP的“纠偏”,虽然从印钞比例上,2009年印钞比2010年明显高出很多,但是2010年的GDP可以比2009年稍微高一些,反映出统计局的强大纠偏功能;3、对于地方和全国的纠偏, 打个比方,假如各地的GDP增长都超过了15%,那么,经过国家统计局的计算机的强大计算,到了整个国家就变成了10%。 这就是计算机的强大之处,通过超高度计算纠偏能力,不让各种数据太“出格”。
不过,对于绝大多数个人来说,意料之外的结局就是“通货膨胀预期”。 如果2010年,国家经济的“主旋律”是GDP增长的话,那么对于民众来说,个人经济 的“主旋律”是大规模通货膨胀。 2009年,根据人们自己的观察,房价到了年末比2008年上涨1倍以上。 所以,人们经过一次次的经验教训,开始坚定地相信,房价不会下跌,只可能一路上涨。 2010年,当社会为了房子而疯狂的时候,人们拼命想赚钱,并且按揭买房的时候,没想到物价上涨抄了自己的“后路”。2010年初,人们经历了菜价明显上涨之后,北京的自由市场中的蔬菜比上一年价格上涨超过50%。 到了下半年,物价上涨从蔬菜到小杂粮,再引发主粮价格开始上涨。 从经济学理论来说,一旦主粮价格上涨,那么通胀就不可抑制。 所以,人们面对各种物价的上涨,开始感受到巨大的压力。 因为,人们都感觉物价涨幅很大,很多人认为物价上涨超过30%-50%。 当然,这时候强大的统计局计算机出面,又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人们的认知。 对于统计局的计算机来说,人们对通胀认知不够正确、缺乏系统思考、而且精确度较差。统计局的计算机计算出的通胀状况,也就是CPI,大致为3-5%,而且保留小数点的状况。 比如说, 9月份CPI同比上涨3.6%。 可以说,从计算机的精确计算来说,连小数点都能够计算出来的话,明显要比“少数人”的30%、50%这种只靠感觉估算的数字要准确的多。 因为,全面、系统、准确的数字总是比模糊的概念要更加令人信服。 比如说,根据国家统计局,2009年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.5%。 这样的数字就比个人的1倍、2倍价格上涨判断要更有说服力。 因为,没有一个人调查过70个城市的房价,只有国家统计局做到了!其次,统计局的数字是经过系统计算的,而不是一些人只凭观察感觉进行的;第三,统计局精确到了小数点之后,这个更加比一个人看到自己附近小区的房价来说价格,更有宏观性的说服力。 所以,人们说的30-50%%的通货膨胀不算数,只有统计局CPI的3.6才真正“可靠”。 如果人们的感觉不算数,那么只能够被看作“通货膨胀预期”,一个新的名词。 通过这个方式,国家告诉人们,国家的计算是正确的,统计局的数字才是真实的,人们亲身经历的事情的认识是虚幻的。
2010年明确了一个问题:国家是国家、个人是个人。 在2010年之前,无数人还相信“大河有水小河满”、狗不嫌家贫,认为国家和个人紧密相连。 2009年初的时候,人们因为看到经济面临困境,认为4万亿财政刺激将对国家有巨大的支持作用,因此也会对自己的生活有好处。 所以,人们再一次将国家等同于自己,认为国家好了,自己也就好了。不过到了2010年,人们才开始意识到,国家有钱并不意味着自己有钱,国家一年印钞达到20%,但是自己的收入一点都没有增加,而且个人的银行存款也相应缩水20%。国家经济增长并不意味着自己的经济状况变好,国家的GDP增长达到10%,而且对外进行大规模采购和投资。 当非洲面临困难的时候,中国不仅给以“亿美元”单位计算的援助,还一句话就免掉以“百亿元”为单位计算的债务。 连欧美等国家,都认为中国是这次经济危机的“救世主”。 希腊、西班牙在面临国债危机的时候,法德两个欧元区的主要国家都不积极救助,还是中国对这两个国家“慷慨解囊”。中国每次出访,都给外国商人带去几十亿、上百亿美元的采购订单。 这些“大手笔”的动作,都让无数人感觉到自豪,认为中国已经强大起来,逐步取代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。 当然,对于个人来说,即使每个月收入不到2000,在北京上海等地方只能“群居”、“蚁族”,都很难维持自己的温饱,但是该交的个人所得税、社保等各种税费都必须要交,一点都不能少。当个人遇到急病的时候,必须首先交治病押金,一点都不能少。当有的大学生通过捡剩饭菜维持生存,学校的费用也一点都不能少。 而且,一个人去买房的时候,如果跟准备卖房的人说,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.5%,所以卖房的人应该按照2008年的房价,加上这个房价上涨比率,然后把房子卖给自己。 这时候,卖房的人肯定会觉得买房的人是神经病。 当然,买房的人也不会这样想,因为有理智的人都不会拿着国家数字,在真实生活中进行交易。 同理,人们买菜、买肉的时候,也不可能按照CPI加了小数点的涨幅,去跟肉菜贩子讨价还价。 所以,无数人开始希望自己生活在新闻联播中,按照新闻联播的价格租房、消费、工资上涨等等。另外,当有一个人保钓回家的时候,发现自己家已经被拆了,更成为个人和国家需要区分清楚的事件。 而且,强拆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的时候,人们才开始意识到,国家和自己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,或者说经常处于矛盾之中。 国家的利益更大的时候,实际上往往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的,而且个人根本无力跟国家利益抗衡。 这时候,一些个人开始才意识到,个人的利益正在以不可抗拒的方式被剥夺。
在宏观层面,国家与个人更加广泛的利益不一致,就是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。 从经济的角度来说,经济高增长有利于国家经济,而高通胀危害民众利益。 经典经济学进行过证明,经济增长(GDP)和通货膨胀存在高相关性,经济高增长往往会引发高通胀。 也就是说,经济高增长形成更强大国家的同时,必然导致高通胀造成更弱小、穷困的个人。 所以,以个人利益为第一位的西方国家,经常会在高速经济增长的时候,通过提高利率等手段降低经济增速,使通胀降低,保护个人利益。 不过在中国,国家的目标是追求“经济发展(GDP)”,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经济机制。 比如说,人总行负责印钞票,发改委负责GDP增长和水电油气的涨价,而统计局负责管理通胀(CPI)。 而民众利益就变成了“通胀预期”的问题,人们觉得物价上涨幅度达到两位数了,但是统计局告诉人们自己的感觉是虚幻的。 那么,为什么国家要坚持“经济增长”? 这是因为,有“经济发展”就有现在的中国经济;没有“经济发展”,现在的中国经济就要灰飞烟灭。而这样的局面的形成,是有历史原因的。 在现行经济的前30年,国家经济反复折腾,最后变成以“越穷越光荣”为目标。 而这种目标与人性完全背道而驰,丧失了民众基本的信任和支持。 所以,为了挽救自己的经济,执政者只能“改革开放”,以“发展才是硬道理”为主题,开始了“黑猫白猫”,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。 经过这样的转向,现有经济已经完全建立在了“发展”基础上,如果没有了“发展”,整个经济就要颠倒重来。 所以,有了“发展”的这个合法性依据,也就可以让弱小的个人为之做出个人利益的牺牲。 1980年代末的高通胀引发后面的行动、1990年代无数工人下岗、2000年后的房价持续上涨,以及持续的大量印钞,这些可以说都是为国家经济服务的。 因为,只有这些大量牺牲个人利益,通过“壮士断臂”实现经济增长,经济操控者才能够说自己是正确的。 所以,为了国家经济的稳定,国家号召利益被牺牲的人们也要行动起来,积极支持现有的经济,毕竟“大河有水小河满”。 而中国在过去十年,实现了GDP的迅猛增加,GDP总量已经跟日本相当,让执政者充满了自信。 2008年“次贷危机”后,中国在2009-2010两年之间,印刷了超过25万亿人民币的钞票。 按照美元和人民币的比价,接近4万亿美元,而美国的货币总量才8万多亿美元。 通过印刷钞票、强拆等手段,中国保持了高速的“经济增长”。 大多数人在希望国家经济“更好”的时候,突然发现自己变得更加困难。 而且,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越快,个人的经济状况也就越恶劣。
https://www.richdady.cn/case/item-130.html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