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iscuz! Board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0|回复: 0

《论语》中一原句应如何断句探讨

[复制链接]

主题

帖子

5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5
发表于 4 天前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  《论语》是孔子与学生的谈话,由学生整理而成。多以孔子答学生问为内容,受到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的推崇,大有治世教化之功。宋代赵普曾有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之说。迄清、民国时期,一直是少儿启蒙必修读本。新世纪以来,北京学者于丹以《读<论语>心得》大著问世,受到举国上下推崇。据悉在武汉售书时,求购者站在雪地里排长龙数百米,于丹一举而成当代名师。上述足以说明《论语》的社会价值是不因时间的推移而失去光辉不朽的中华文明经典。
  然而,在毛泽东发动的“文化大革命”和“批林批孔”运动中,却在《论语》①中找出一句:“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”来证明孔子是倡导愚民政策的,以此来对孔子大加讨伐,使当时的人们受到迷惑而误解,也使孔子的光辉蒙上了一层阴影。
  上述句子,似乎明白无误,易读易懂,真是孔子的结论。但是,这句又与孔子的“有教无类”结论明显冲突,他的“有教无类”不包括“民”指的什么“类”?还与下面的一段话相冲突。
  “子适卫,冉有仆。”子曰:“庶矣哉”。再有曰:“既庶矣,又何加焉?”曰:“富之”。曰:既富矣,又何加焉?曰:教之②。
  这段话是孔子与学生冉有的对话,说明孔子主张要使人民人口兴旺,生活富裕,受到教育。
  孔子会一时这样说一个观点,一时又说与之相反的一个观点,又同时出现在《论语》中吗?其实,这是因标点符号——断句中加了逗号,有逗号了,因断句的不同产生的误解。
  清代以前的古文,是没有逗号的,只有句号,原句是“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。”产生加逗号后,一种断句为“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”,由此产生的结论是孔子拥护愚民政策。但是,这个断句明显有悖孔子在《论语》中贯穿始终的孔子言论,这种断句违背了孔子的原意。正确的断句应该是:“民可使,由之;不可使,知之。”“知之”当以教育理解,这样才是符合孔子的一贯的思想体系了,孔子也就免受拥护愚民政策的攻击了。两个不同的断句,结论相反,愿与关注中华传统文明的人们共同探讨之。
  注①:《论语》卷九,《寨伯》第八。
  ②:《论语》卷十六,《子路》第十三。
   
   
   
   
   
   
   https://vk.com/topic-227321794_52497456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